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塑造了全景式的数字化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的重心已经从简单的建立连接和实现语音沟通转变为实时获取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信息和服务。在此过程中,信息通信产业传统的网络连接与信息传递价值正逐步让渡于内容消费和功能服务价值,并由此开启了以数字化内容的生产、消费和分享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时代,这改变了电信运营商长期以来主导信息通信产业价值链的局面,使得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发生扭转。
在传统的产业模式中,运营商能够最终靠对用户和计费的控制来占据产业链的绝对主导地位,相关企业要通过运营商向计算机显示终端提供服务和销售产品而处于负数地位。在移动网络时代,以内容应用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环境逐步形成,原有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受到冲击。业务和应用平台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运营商在价值链环节中的核心地位发生扭转,任何厂商能够最终靠掌控的平台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在移动网络产业链下,移动智能终端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终端需要来聚合和承载应用,而应用的开发又是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移动智能终端的这种链接性,促使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都渐渐将其视为必争之地。而对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来说,移动智能终端是产业链各方参与者开展跨界竞争和多产业链环节运营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并且移动智能终端本身因为各方的进入,形成了一个以其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
移动智能终端最重要的包含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在目前的市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远远超于笔记本和平板电脑,而可穿戴设备也在迅速地扩大市场,能预见,在未来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将在移动智能终端中占据逐渐重要的位置。以下就重点对这两种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进行分析。
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4.5亿部,同比增长25.0%;平板电脑出货量为6850万台,同比增长5.4%。产业总体向好,产销量保持迅速增加,但增速放缓,结束了快速地增长期。
2014年,中国智能穿戴市场稳步发展,国内厂商纷纷试水智能穿戴领域,在已经开发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使用户得到满足个性化需求,全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2亿人民币。下图为2012-2015年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情况:
当前几乎所有的智能可穿戴品都是以智能手机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出现的,但所有迹象说明,进入201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将逐渐脱离智能手机的约束,完成独立运行的技术演化过程。
经过近年的发展,已经面世的很成熟与典型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根据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5月份的调出结果,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增长点大多数来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运动相机。
在智能手表方面,三星独占36.6%的关注比例,苹果则以27.2%的关注度位居亚军。摩托罗拉在智能手表的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可圈可点,获得11.7%的关注比例。
在智能手环方面,小米以42%的占有率位居冠军,三星以7%排在第二,Jawbone、Nike、咕咚以6%的市场占有率并列第三。
在运动相机市场,Gopro市场占有率高达46%,小蚁和萤石S1分别以26%和12%的占有率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是将智能操作系统作为核心环节,以此为中心向上下游渗透,打造包含应用服务,软硬件一体化的模式。而由于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产业链各环节都想分一杯羹,智能终端厂商多元化,多样化的竞争态势以形成,再加上百度、小米、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也开始步入智能终端制造业,造就了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加速发展的现状。尽管如此我国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效益不高,产业链普遍处于下游环节。苹果和三星占据全球利润94%以上,我国全部厂商利润加起来不到4%。
核心技术,关键软硬件依赖国外势力。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核心电子元器件,基带芯片和操作系统等80%以上主要依赖国外巨头供给,95%以上的终端产品是基于安卓系统的二次开发,国产操作系统开发企业由于实力和经验不足,研发的产品没形成规模性市场应用,且都属于中低端市场。
产品同质化严重。国产终端集中在低利润,低价格的档位,难以进入高端市场。由于核心品牌缺乏竞争力,我国厂商始终处于市场跟随地位。
知识产权储备不足。我国企业专利拥有量明显不足,特别是发明专利方面,苹果的专利授权量超过了我国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总和。核心知识产权的缺乏也制约了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
产品实用性不够。根据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今年5月份的调出结果,56%的用户觉得产品功能太少,37%的用户觉得产品功能没有创意,31%的用户觉得产品界面与操作体验太差。造成我国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在三个月内的流失率为30%,三个月及以上的流失率为41%。
信息安全隐患,用户数据等隐私泄露频繁。随只能手机应用领域向企业办公和行业应用拓展,智能终端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隐患将从个人向企业、行业信息安全范畴扩散,给信息安全形势带来更严峻的威胁。
在现阶段,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的市场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饱和,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智能手机的市场未来依然巨大,但增速也不可避免的会减缓。因此,抢夺可穿戴设备的新兴市场,就成为产业链上各方参与者的必争之地。
未来,可穿戴设备将移动用户规模从人扩大到物,若能实现规模效应,将可以把无线连接的增速大幅度的提高。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这对于一直困惑于增量市场萎缩的电信运营商以及其他产业链上的各方参与者而言,都是一个不可错失的重大机遇。
设备商需要加强核心研发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储备,只有核心知识产权提升了,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产业链中争夺到更多的市场和利润。而应用服务商则需要切实结合用户的实际的需求,加强产品应用的研究,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在腾讯的最新调查中,未来一年可能购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占了24%,较去年提升了一倍。而用户最期待设备具备了以下功能:健康监测(27%)、身份验证(21%)、消息通知(20%)等。所以虽然产品的客户的真实需求依然巨大,但是应用商依然要注意到目前产品的高流失率,若无法提升产品的吸引力,提升用户粘性,依然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失败而归。
与其他企业不一样,大部分运营商并不插手这些可穿戴设备的硬件生产乃至应用内容设计,而是将这部分职能交由更专业的企业或团队负责。不过运营商也能够尝试与其他参与者合作,共同进行产品研制,与产业各方谋求合作共赢。比如AT&T于2014年CES展会期开设的开发者极客大赛,其主题就是可穿戴设备。通过类似的活动,运营商与合作者能够得到优秀的产品或思想,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界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可穿戴应用ECO尚未形成定局,一切均处于动荡调整过程中。正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当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仅是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衍生物,或者配件而存在的,这一定位决定了这些可穿戴设备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发展可穿戴设备,ECO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决定未来可穿戴设备市场爆发后,谁能占据制高点的关键。(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