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版丨创新型广西建设激昂澎湃

发表时间:2024-06-24 18:45:26 作者: 铝制机箱

产品介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明确“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和“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工作思路,聚焦产业发展、聚合创新资源、聚力体制攻坚,八桂大地上创新浪潮奔涌激荡,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型广西建设奏响澎湃乐章。

  创新不足是广西发展的突出短板。为了闯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广西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自治区党委、政府倾力补短板,提出“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不动摇”,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桂林市五环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给电抗器线圈绕线。该企业所参与开发的高导热电气绝缘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1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 黄捷文/摄

  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一台成装配的柴油发动机正在流转下线。(玉柴供图)

  柳钢集团冷轧厂无人行车项目,可让行车自动完成吊卷上料任务,实现库区管理智能化。 黎寒池/摄

  2017年至2021年,我区安排创新驱动专项发展资金60亿元,聚焦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大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产业技术攻关。

  “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强桂”三年行动不断“攻城拔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千企科技创新、科技强农、科技惠民、创新功能区提升六大工程齐齐发力,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柳工,2014年曾遭遇“寒流”,其主要土石方工程机械产品销量一度持续大幅下降。凭借自主创新,柳工攻坚克难,持续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打了漂亮的翻身仗。2015年至2021年,柳工的营业收入从97亿元增长到287亿元,行业排名一路飙升,近百款新研发的产品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依靠科研攻关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的还有玉柴。2021年,玉柴研发的中国首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成功点火,此举标志着玉柴在掌握大规模、低成本利用氢能的核心技术上迈出了关键步伐。

  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全区高新区总数由2015年的8个增至现在的14个。2021年底,14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8529.27亿元,同比增长6.8%。

  创新平台蓬勃生发,玉柴集团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成为首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成功组建……114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3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保驾护航。

  为了强壮企业的创新“筋骨”,我区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2021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达家3207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3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81家。

  全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18年的44.84%提升至2021年的53.51%,增幅排在全国第四位,首次进入全国区域创新第二梯队。

  “托揭榜制的福,我们公司顺利地跟全国顶尖、业界一流的两个创新团队签了合同,可以联手开展技术攻关了。”近日,南宁壮博公司总经理林晓跟记者分享了这一喜讯。

  林晓提到的揭榜制是我区实施的一项科技项目创新管理方式。3月15日,自治区科技厅发布2022年第一批揭榜制科技项目榜单48项,招贤揭榜答题,备受国内外创新团队关注。

  大力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单个企业年度研发投入最高可获得800万元奖补;首次提出企业可用创新券抵付银行利息;开展人才薪酬制度试点……2020年“广西科改33条”出台,创新“大礼包”瞄准发展堵点痛点出招。

  启动科研院所岗位结构比例自主设置试点;开展科研事业单位章程管理、绩效评价等试点工作;2021年发布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一系列的改革汇聚起强大合力,把八桂这片发展热土培植成创新沃土,创新生态越来越富有吸引力。

  锁在柜子里的科技成果“解放”出来。科技成果转化“组合拳”的出台缩短了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距离。全区2021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超1300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76.8%。

  “天女散花”的项目整合起来。我区向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开刀,把分散在10多个部门的130多个科技专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五类计划体系。

  刻板僵硬的项目申报制度灵活起来。2017年,我区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常年接受申报。

  近年来,我区锚定“建设一支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目标,着力引育一大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发展“第一要务”。

  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八桂学者制度、特聘专家制度扎实推进,人才小高地、院士工作站平台建设风生水起,开展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选聘……科技创新主力军不断壮大。

  2021年,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区新增高层次创新人才65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全区14个市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巧做人才大文章。

  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邕江计划”“强首府人才18条”新鲜出炉;全区首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功设立……南宁市紧锣密鼓聚才汇智。截至2021年底,该市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100多名。仅在2021年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系列活动中,就吸引超过42万人次参与。

  栽好梧桐树,吸引凤来栖。柳州市每年设立1.5亿元人才集聚专项资金,对来柳工作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金资助。成功引进“国字号”人才曹海平博士、杨亚涛博士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杨世林教授团队建立了中药固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柳州分中心。

  丹桂飘香,人才竞秀。“正是桂林市委、市政府给予的‘漓江学者’平台,让我实现了从市级到自治区级再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三连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孙希延点赞“漓江学者”计划。该计划已选拔培养漓江学者13名、拔尖人才208名。

  搭建“人才飞地”;统筹设立国内外人才智力引进项目;中科院“科技副职”入桂工作……我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胸襟集聚人才,“磁场效应”不断释放。

  “十三五”末,我区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比2015年翻两番。截至2021年底,我区技能人才达到754.79万人,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52万人。

  如今,一支日益庞大、高端引领、层次丰富的创新人才队伍正在为创新型广西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

  走进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南铝加工”),机声隆隆,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研发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对高端铝合金开展创新研发……

  在这些高端产品中,5059铝合金备受关注。这是目前行业内公认技术难度最大的高端船用铝合金。

  要知道,10年前,国内的高端铝合金船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对此,南南铝加工船舶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赵启忠记忆深刻:“关键材料和技术都被国外垄断,定价权是人家说了算。我们铆足劲,一定要在高端船用铝合金材料上实现突破。”

  2012年,南南铝加工成立了船舶材料研究所。以当时船舶材料研究所所长何建贤和副所长赵启忠为首的船舶铝合金技术研究带头人带领团队开始了稳扎稳打的技术攻关,不断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2016年底,我们开始着手5059合金研究开发。”何建贤说,一开始,技术团队发现,在轧制生产过程中,因为材料特别硬,会经常遇到轧不动的现象,甚至还会经常出现断板或者直接脆裂等情况,“在一次次检测验证过程中,材料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

  不服输、不放弃!南南铝加工的技术团队为了攻克难关,数月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很多人经常在车间、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我们通过对轧制工艺不断改进和精密热处理制度的调控,最终研发出了既能保持高强度、又有较好耐腐蚀性能的铝材。”何建贤说,5059铝合金的研发,也让南南铝加工掌握了很多关键的核心技术。

  2017年中旬,南南铝加工生产的5059铝合金板材通过了世界上最大的船级社之一挪威船级社的体系认证,后又通过了中国船级社认证,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5059铝合金板材认证并实现量产的铝加工企业。

  “最高端的船用铝合金在国内我们是第一家做出来的,国外也只有一两家。”赵启忠说。

  如今,南南铝加工的船舶铝合金技术团队还在不断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加快推进我国高端船用铝合金国产化进程,为我国造船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你看,这是直径5.5毫米线日,在柳钢实业公司桂龙金属制品厂厂区,厂长陈泽光拿着两条“钢材”给记者比划道,“直径0.15毫米,相当于两根头发丝那么细。”

  “能拉出直径0.15毫米的钢丝,有两个关键环节。”该厂技术副厂长徐建辉说,一是柳钢生产的帘线钢盘条钢质纯净度高、力学性能稳定、尺寸偏差小、表面质量好,达到了进口线钢盘条的质量水平,否则拉丝过程中会折断;二是柳钢的精品钢丝生产工艺,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细如发丝的钢丝,是由直径5.5毫米的线材经过多道工序,拉出来直径0.77毫米的线毫米的线道拉丝模,每过一个拉丝模,线材就变得更细了。徐建辉说,此外技术难度还在于润滑液的配比、温度的控制以及配模的反复验证,“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钢丝就会折断。”

  帘线钢丝是线材中的尖端产品,被誉为线材产品“皇冠上的明珠”。其对原材料质量、冶炼工艺控制、轧制工艺控制、包装、运输等工序的要求都极为严格。目前,国内主流帘线毫米之间。

  事非经过不知难。为了拿下这个“皇冠上的明珠”,柳钢集团与广西大学共同研发0.15毫米超细规格帘线钢丝。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柳钢不断提升设备和工艺精度,最终拉拔出直径0.15毫米的超细帘线钢丝,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陈泽光表示,柳钢的品种钢研制,能够从中沿用许多工艺技术经验,研发能力会再上新台阶,“可以预见,柳钢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